近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了《專利態勢報告:交通運輸領域的氫燃料電池》,報告中顯示,自 2016 年以來,與交通運輸相關的氫燃料電池技術的創新一直在蓬勃發展。中國、日本和德國是技術專利申請的主要來源國,這種技術可以在不排放導致全球氣候變化的情況下為車輛提供動力。
報告顯示,全球交通運輸部門約占所有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四分之一,而最近電動汽車和其他指標的快速普及表明,消費者已經準備好接受技術進步,以應對氣候變化。這份報告的主題是綠色技術創新的一個主要增長領域:將氫氣和氧氣轉化為電能的燃料電池,為車輛提供動力,僅排放水和熱量。
在 2016 年至 2020 年期間,氫燃料電池領域的專利申請增長了近四分之一(23.4%)。2020 年,中國的創新者申請量最高,為 7261 件,占總數的 69%;其次是日本(1186 件申請,占總數的 11.3%);德國(646 件,占總數的 6.2%);韓國(583 件,占總數的 5.6%)以及美國(403 件,占總數的 3.8%)。
運輸領域燃料電池的 Top 30 申請人(21,152 項專利家族)占專利申請總量(52,433 項)的 40%。其中豐田、現代、大眾、通用、戴姆勒、博世、本田和日產幾乎活躍在每個子領域,涵蓋終端產品和核心部件的制造。
專利作為一種知識產權,是保護研究與研發產出的一種重要方式。對于企業來講,申請專利是一種知識產權保護手段,有利于企業促進產品更新換代的決心,提高產品技術含量,保護自己的研發成果,防止科研成果流失;同時專利作為一種無形資產權利,賦予了申請人針對相關技術在一定地域一定期間的獨占權,也可以此換取較大的經濟利益;另外,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既是消費者趨之若鶩的強力企業,同時也是政府各項政策扶持的主要目標群體。
在當前的全球業務場景中,翻譯在各國申請專利的研究中起著關鍵的支柱作用,專利翻譯可以將申請人的原始專利文件翻譯成其想銷售該研發成果的不同國家母語,幫助申請人獲得目標國家政府提供的注冊證書,幫助專利持有者在國際市場上保持競爭力,避免受到同類或相似專利的侵犯。
由此可見,專業的專利翻譯不僅需要譯員了解世界五大專利局,即歐洲專利局、日本特許廳、韓國特許廳、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美國專利商標局在法規、慣例和規章方面的差異,還要熟悉不同技術領域的專利文件中的權利要求、內容結構和書寫規范。
北京康茂峰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2 年,是一家專注知識產權國際化及本地化翻譯的語言服務公司,同時也是中國技術交易所(北京知識產權交易中心)的服務機構。
康茂峰憑借 20 年的專利翻譯人才與資源積累和龐大的翻譯吞吐量,構建了涵蓋電子、機械工程、醫藥化工、IT 軟件、通信技術領域龐大的專利翻譯語料庫;同時康茂峰也是少數以全職翻譯為主的翻譯公司,公司十分重視翻譯人才的吸納與培養,旗下專利譯員熟知專利法律法規要求,具備理工科背景和深厚的語言功底以及豐富的專利翻譯及專利審查文件翻譯經驗。
基于對知識產權專利翻譯行業的深入理解,康茂峰與眾多科技公司及知識產權代理機構進行合作并提供相應服務,專利翻譯業務深入專利申請、審查、訴訟全流程,業務涵蓋專利申請文檔及答復、專利訴訟法律文書、現有技術文獻等等知識產權相關文獻的翻譯,為眾多企業的科研創新和技術成果保駕護航。